心理咨询服务项目
一、情绪与心理障碍类
(一)抑郁症:持续性情绪低落,对既往热衷活动兴趣减退,日常事务易显精力耗竭。伴随自我否定,睡眠多为入睡困难或早醒,日间嗜睡、注意力涣散,部分人有食欲异常与不明原因头痛、胸闷等躯体症状。
(二)焦虑症:对未来过度担忧,急性发作时伴心慌、胸闷、“濒死感”,事后仍怕再次发作。易因小事情绪失控,注意力被担忧牵扯,工作效率显著下降。
(三)强迫症:侵入性强迫思维与重复强迫行为相互强化,明知行为多余却无法控制,严重打乱生活节奏。
(四)社交恐惧症:社交场景中提前心跳加速、手心出汗,群体中倾向躲角落、回避发言,刻意缩短交流时间。因怕社交推脱邀约,长期社交圈狭窄,伴孤独感与自我否定。
二、学业与行为问题类
(一)学习困难:阅读易 “跳字漏行” 或难理解主旨,数学对抽象概念理解难、解题思路不清,知识点记忆效率低。长期挫败感致 “不是学习的料” 的认知,考前焦虑甚至逃避考试。
(二)辍学厌学:一提上学就烦躁、伴腹痛等躯体症状,频繁迟到旷课甚至长期居家。否定学习价值,多因学业压力、人际冲突、家庭高期望,形成 “上学 = 痛苦” 的条件反射。
(三)注意力不集中:课堂思绪频繁游离,写作业易被环境干扰,无干扰时也难长时间聚焦,任务优先级模糊,常拖延至深夜。
(四)网络 / 手机成瘾:日均使用超 6 小时,周末可达 8-10 小时,计划玩 10 分钟却失控至 3-4 小时,睡前刷视频熬夜至凌晨。致学业下滑、疏远亲友,离开手机易焦虑空虚。
三、人际关系问题类
(一)情感关系:沟通陷 “指责 - 防御” 循环,情感互动少,冲突倾向冷战,部分人因缺爱困惑是否继续关系,甚至回避亲密接触。
(二)亲子关系:家长多 “说教式” 沟通,过度关注成绩忽视孩子休息需求,陪伴时分心,孩子感被忽视而减少交流或叛逆。
(三)同学关系:新生易被孤立,面对调侃不敢反击或直接翻脸,小组合作难参与核心环节,长期感自我价值低甚至想逃学。
(四)师生关系:因单次批评认定 “老师讨厌我”,遇老师刻意回避,抵触该老师科目,致成绩下滑,形成 “讨厌老师→抵触学科” 恶性循环。
四、中老年群体常见心理问题
(一)中老年人睡眠障碍:入睡需 1-2 小时,夜间易醒,多梦且多为担忧内容,晨起乏力。日间阵发性嗜睡却难补觉,长期伴烦躁、记忆力下降,因睡不好频繁就医。
(二)空巢老人孤独焦虑:日常仅浅层交流,生病、遇事无人帮,夜间看子女照片思念落泪。出门反复查门窗,怕给子女添麻烦自行就医时无助,减少外出致社交退化,子女未及时回消息就担心出事。
(三)更年期情绪波动:易因小事发脾气后后悔,每日潮热盗汗 3-5 次,夜间中断睡眠。记忆力差,见皱纹白发感 “老了没用”,兴趣减退。
(四)慢性病患者心理压力:每天服 3-4 种药,漏服就焦虑 “加重病情”,因饮食禁忌少聚餐,见病友并发症就担心自己,复查前紧张,部分人拒治疗、对未来无信心。
五、女性特殊阶段心理问题
(一)产后抑郁:产后 42 天至 1 年,因激素波动、角色适应难,对新生儿无亲密感,易因婴儿哭闹落泪,照料行动力下降。夜间频繁起夜致睡眠碎化,家人忽视其需求,加剧孤独感,严重时生消极念头。
(二)孕期焦虑:孕早期忧 “胎儿畸形”,频繁搜异常症状致失眠;孕中期因水肿、身材走样自卑;孕晚期怕分娩,听难产经历更焦虑,致食欲降、情绪差,甚至影响胎动。
(三)围绝经期抑郁:绝经前后 1-2 年,因激素下降、角色变化,对广场舞等兴趣减褪。易负面归因,伴入睡难、早醒,日间乏力,家人仅觉其 “脾气差” 易加重症状。
(四)产后焦虑:过度关注婴儿,婴儿吃奶少就就医;对自身照料要求高,拒家人协助致睡眠不足,还反复忧 “孩子未来生病、自己当不好妈”。
六、精神患者康复
协助患者定期复诊,遵医嘱调整用药,避免擅自停药;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专业干预,帮其缓解病耻感与复发焦虑,建立 “病情可控” 的信心;通过一对一心理咨询与多样化团体活动结合,助力其提升心理适应能力、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化能力,改善整体生活质量。